当前位置:南柯一梦>都市言情>诡秘武林:侠客挥犀录> 第二百十七章 回首故山千里外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十七章 回首故山千里外(1 / 7)

inf

事到如今,场上的形式已然呈三足鼎立之态势,平西王府、悉檀禅寺、噶举僧派各占一足。

其中平西王府视悉檀禅寺为大理木家安插在鸡足山上的钉子,噶举僧派也向来想拔除汉地佛门的这枚暗桩,故而悉檀寺一方天然就处于不利处境。

幸而鼎足之势也有其好处,例如众寡之别一旦稍有差池,往往足以左右局势,悉檀寺如若想要赢下死局、撑到最后,就须要费尽心计地改变眼下劣势。

只见弘辩方丈不顾旁人诧异,怡然自若地立在当中,神情语态既像是游说请旨,又像是在鸣鼓陈状,眼下竟是把姿态放得很低很低,似乎只求平西王府还他个公道?

这就不禁让众人起疑,这样的态度在平日里自无不可,但放现在就极为让人费解——

要知道,这是悉檀寺僧众开场至今,第一次作出的主动反击,就这?

参照两外两方的攻势,平西王府的说辞剽急险僻,噶举僧派的态度威惧并施,都已经图穷匕见了,为何弘辩方丈还在这里故作君子姿态,难不成是死到临头了,还想步宋文公的故辙吗?

吴之茂心下自然更加起疑,然而他所虑之事不止在此,今日心中打定主意,只要自己不被说动,那么任由弘辩方丈怎么巧舌如簧,也终究无济于事,便点了点头,示意允可。

“多谢吴总兵。”

弘辩方丈得到允许,不紧不慢地转过身去,悉檀寺僧众之中便有一名老僧,手持竹杖趋步上前,白发苍颜尤为醒目,看起来比在坐僧众都要年长。

只因平日里的弘辩方丈出行,也都会命僧众最老的大净禅师随同,因此直至这名老僧走出人群,悉檀寺僧众中才有人悄作疑声,发觉这人并不是往日熟悉的老禅师。

“阿弥陀佛,老僧自号青竹,出家于南宁崇善寺。见过吴总兵。”

这名老僧悄然出列,正是此前与江闻等人并肩进山的青竹长老,他见到安仁、品照等人安然无恙,连带骆霜儿也顺利救出,鸡皮鹤发的脸上展颜一笑。

吴之茂冷冷说道“青竹和尚,你有什么旧事要提?”

青竹长老上前合十施礼,用年长者特有的气虚声音说道。

“启禀吴总兵,老僧曾于崇善寺遭遇一桩命案,多年来烦恼炽然不曾熄减,得蒙弘辩方丈照拂,今日才得吐露此事的机缘。”

吴之茂皱眉,不耐烦地说道“南宁的命案,该归两广总督李栖凤来管,你找我有什么用?”

“阿弥陀佛。老僧之所以多年来盘桓于鸡足山不去,便是因为此地与命案牵扯最深,一身罪孽唯有在此处能够洗清,如今吴总兵既然奉平西王爷之命,前来鸡足山理事,自然合该由吴总兵主持正义。”

青竹长老的话说的滴水不漏,变相地也是奉承了吴三桂对云南的统治地位,面对这样的恭维,吴之茂自然不能也不敢推脱谦让,于是只能沉默下来。

青竹长老随即转过头对场内中人环视一眼,“阿弥陀佛,老僧出家于前明万历四十八年,由于才器疏陋、思惟不敏,顾厚颜忝居南宁崇善寺典座僧一职,闲暇时则拂照寺中的游方僧众。”

“崇祯十年九月,江阴徐弘祖居士前来寺外叩门,形容憔悴,风尘仆仆,与仆二人搀扶一人欲往投宿。徐施主称此人乃天台山国清寺静闻和尚,因与其在洞庭遇险、湘江遭劫,故此身受重伤,急需救治。”

“细问之下,才知徐施主与其相期入滇,一路同行,却不想竟遭此噩。老僧见其文引无谬,便带其进入寺中挂单,延医问药,竭心尽力。然而静闻和尚伤势颇重,又得痢疾,以至于积垢遍体,遗臭满室,唯有寺僧宝檀颇为殷勤,能不避垢秽,昼夜操劳,故而徐施主颇为动容。”

“静闻和尚久病难愈,徐施主便与寺中主持商议,将静闻和尚暂且安置此处,留下银钱以资日用。方丈随即应允,而静闻和尚却执意入滇中鸡足山,屡屡索要鞋、茶不已,也是徐施主多方劝谏方才作罢,暂且同意留待静养……”

青竹长老缓缓诉说,将一桩十几年前的旧事当着众人提起,其中穿插的细节油然在目,绝无编造附会之可能。

安仁上人听着青竹长老的描述,也回忆起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和尚。

这位静闻和尚,乃是奉天台山国清寺主持之命,携自己刺血二十年书成的《法华经》,发愿要不远千里亲自送至鸡足山迦叶祖师座前。

然而他被安置在南宁崇善寺之后不久,伤势发作重伤不治,因其曾交代徐霞客“若不能以身至鸡山,其必以骨至”,故而徐霞客亲自护送静闻骨灰、经书前来,至此,静闻矢志鸡足山的宏愿才最终得以实现。

对于有如此宏愿意力之人,安仁上人向来都钦佩不已。静闻和尚弘毅不退,即便最终力有未逮,仍堪为当世奇人;而徐霞客的重信守诺、不畏险阻,最终将其经文、遗骨安葬在此,也足让安仁上人动容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